大郎被的无法,只能板起脸,拿出大哥的派头,说:“你们这么小,老实呆在家里,等你们再大点,就带你们出去。” 他板起来脸来,立即从一个和气可亲的大哥形象变成了一个威严的长辈形象。 “你比我还小时,就经常出去了。我都十岁多了。”平儿看了他几眼,低声音不的嘀咕道。虽然声音小,但大郎现在武艺高,耳朵尖的很,听得清清楚楚。 看着他比辛湖都高的身板,大郎忽然发现,平儿真的长大了呢。确实他自己在更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们出去打猎,换物品了。这样一想,他觉得也是该带平儿出去见识见识了,不能老当他是个六岁大的小孩子了。 大郎同意带平儿出去了,平儿兴奋的跳出起来,在屋子里团团转。 “我要去叫小石头,可以吗?”平儿又问。 “行,你去问一下张婶婶,看她让不让小石头出去。”大郎说。这两个家伙,一般大小,做什么都得比着做。如果平儿出去了,小石头不能去,只怕会狠闹一场呢。 平儿连饭都顾不上吃了,飞快的跑出去了。辛湖摇摇头,好笑的想,左右不是去张家村那边的集市,就是去半条街那边和集市。都是小集市,也没什么新奇玩意儿,平儿居然会兴奋成这样。去过两次之后,辛湖觉得无趣之极。所以,现在她对出门赶集完全没兴趣了。 大宝和阿眼巴巴的看着大郎,心里象猫在抓一样,大郎面无表情的看了他俩一眼,说:“快点吃,不吃就去练字。” 两人碍于大哥的威严,不敢再多说,都怏怏不乐的快速巴拉完碗里的饭,还齐齐说:“大哥,那你得给我们带好吃的,好玩的回来啊。”说完,两小的一溜烟的走了。 大郎黑着脸,看着两个小弟弟的背影,冲辛湖说:“你看看,你看看,一人二个象什么话。” 辛湖“扑吃”一声大笑起来,说:“小孩子嘛,哪个不想跑出去玩玩啊。再过一两年,是可以带他们出去玩玩了。” “又不是出去玩。”大郎不的说。 这村子里的大人们,他说什么,都极少有人反对,却偏偏管不住家里的几个小的,个个都敢对他提要求。 “哦,对了,舅妈快要生孩子了,你这次出去,看有没有好点的小婴孩子能用的布,买一点带回来。”辛湖想起谢姝儿快生了,又提醒他。 “知道了。”大郎边说边帮着她收拾碗筷。 谢姝儿去年嫁给江大山了,两人也算是自己看对眼的,谢老夫人一开始还不同意,主要是江大山有个拖油瓶。但江大山说阿不是他儿子,是上司的儿子,被他救回来的。谢老夫人就同意这门亲事了。反正嫁在自己眼皮底下,也不怕江大山对女儿不好。更何况江大山还与她儿子好,人品自然信得过。 所以,江大山和谢姝儿成亲后,就新盖了个小院子,出去单过了。他不再和大郎他们一起吃住了。至于阿,本来就一直由大郎和辛湖照顾,本就不在意自己的便宜爹是不是娶成家了。 作者有话要说: 好困啊。 第111章 分田 “大郎, 这次是去张家村那边,还是去半条街那边?”阿信问。 “去半条街吧,顺便在翠竹村换点竹器回来。家里有些东西也要换新的了,他们也等着我们的野物呢。”大郎答。 这两个地方的集市, 差不了多少。要说东西齐全点的话, 还要属半条街那边,所以大郎在连续去过几次张家村那边的集市之后,还是驮着两头野猪去了一趟翠竹村。他想去试探一下,半条街集市那边会不会还象前面那样盘查外人。而且,村子里增加了不少人, 也需要去换些竹器回来了。 那次,见到他们, 村长兴奋的说:“哎哟,我还以为你们不会来了呢。” 快一年的时间没见过了,翠竹村一点变化也没有, 看来他们的子也还过得下去。 “村长, 半条街现在还有人守着盘查吗?”大郎问。 “没了, 不过物价贵了很多, 买卖的人较往年少了, 也没什么粮食卖了。”村长叹了口气, 说。 “商队来收过你们的竹器吗?”大郎好奇的问。 “停了一年没来,前不久倒是来过一趟,这回价格还不错。就是要的东西并不多。”村长说着,又想叹气了。 这回商队态度虽然好了, 但人家要的东西不多,他们还是一样赚不到什么,关键是现在集市上连粮食都没得卖了。他们拿着钱,也不能买粮食,大家还是依然得半饿着肚子,平时吃的饭就更加稀了,菜也加的更多了。所以大郎他们带来的野猪,他们就更喜了。多点,多点油水,饿肚子的次数就少些。 原来秋收一过,官府就有人专门来收粮了,而且收的较往多了一成。大家也不敢反抗,乖乖的把粮食都了。好在虽然是第一次见到正宗的官家人来收税赋,这些官家人还都很守规矩,并没有盘剥老百姓。 只是,他们走后,就再也没有哪户人家有多余的粮食可以拿出去卖了,并且连杂货铺的粮食都全部给买走了,官府还留下了话,让杂物铺子帮着收粮食,他们定期有人来拉走。所以,现在的杂货铺子,卖的商品就更加少了。 “我们不买粮,就是要买些油盐,针线。”大郎说。过了一年,村子里开的田就达到百亩了,他们又不用税,平时还打猎,食也充足,基本上不缺粮食了。 “那就好。盐还是老价钱,一斤二十五钱。其他的东西,多少也涨了些价。”村长告诉他。至于那杂货铺从哪里进的货,大家就都不管了。 去到集市上一看,果然萧条了很多,但还能正常运转。大郎他们一行五人,按人头五斤的份,买了二十五斤盐,再让村子他们帮他们,共搞了五十斤盐回来了,其他用品也不拘什么都了些回来了。 如今,又过去了两年,半条街集市上的人都认识他们了。两个集市他们都很了。如果要去换些竹器回来,大家就去半条街这边,顺带和翠竹村的人换竹器。如果图近些的话,就直接去张家村这边的集市了。 这趟出门之前,大郎去村子里问过了,大家都需要些什么,他好一并带回来。毕竟出门一趟不是那么容易,往返得好几天,甚至十天半月呢。 现在的芦苇村,基本上实行分产到户了。 各人种着自己家的地,养着自己家的马,但是每年秋收后,都会分一点粮食到公中存着,平时打猎也是大家轮着来了。食分着吃,多余的拿去换东西回来,也是各取所需。当然了,也制订了好几条村规来约束村民。不是现在分了田,有了私产,你想怎样就能怎样了。为了让芦苇村能更好的发展下去,村规也非常严厉,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 这一套独特而有效的行事方法,是在辛湖的暗示下完成的。 前面两年,大家一起开田种地,还相处得很好,毕竟大家都奔着在这里扎的念头而努力着。所以干活都不留余力,也没有人觉得你少干了,我多干了,分配的时候,也基本意。但是时间长了,也不可能每次都象是吃大锅饭一样的分配。 特别是,并不是每一家的劳动力都一样多,时间一长,肯定会有人觉得我们家明明干的多,他们家明明没干多少,凭什么还一样的分那么多粮食给他们家啊?趁着大家还没有闹出矛盾之前,辛湖暗的提醒了一下大郎,并且讲了现代农村分田到户的好处给他听。 大郎心里本来也觉得,目前这种集中劳作,按需分配的方式不能长久下去,听了辛湖的话,立马去找江大山,谢公子,江昊,吴凡四人商量。 “是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村子里的生活好了,是该分家了。”江昊说。 吴凡也点点头,赞同的说:“树大分枝,业大分家。” “这么说,夫子们都同意我的想法了。”大郎高兴的说。 他是觉得辛湖的想法很好,但是其实他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才要找大家商量。但现在大家都赞同辛湖的提议,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辛湖的提议是可行的。这一点他还是蛮佩服辛湖的。他觉得辛湖的脑子里总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但偏偏还很有实际作用。 虽然他很好奇辛湖是从哪里知道这些想法的,但是,在一起生活了四年多了,他也已经习惯了。也不想去追究什么了。就比如平时读书一样,他也有表现的格外出奇的地方,江昊也好,吴凡也好,都只会善加引导他,而不是去追究底。说起来,这两个虽然年纪不大,但却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大儒。这不得不说,是整个芦苇村的福气。 “是的,我也认为分了好。”江大山也发了言。dQQCy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