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红楼]板儿的科举之路
|
作者: 庭外红梅
时间: 2024/06/14
|
上一章
[红楼]板儿的科举之路 第75节 下一章 ( → )
|
第135章 虽然最终决定顺从太上皇的意思去参加今年的会试,但王玥心中到底还是有些不情愿,一直等到徒晖走的时候,他还在试探着问道:“就不能不去?” “你放心,以你的能力,即便进不了一甲,那也绝对是在二甲前列的,你自己不也老说自己处在风口浪尖上吗,你想想,你要是在会试中拿到了第一,为了求个好兆头,殿试的时候,第一名肯定也是你,小三元大三元,都掌握在手中,到时候你怕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了,你就不怕到时候出的风头太过,有人嫉妒你?在会试中名次不更符合你的心意?” 王玥想了想,觉得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便点点头道:“那行,我待会就去报名。” 见总算说服了他,徒晖不由得舒了口气,忙开口预祝了王玥考试顺利,便头也不回的走了。 送走徒晖,王玥便去找老师报了名,好在这时候已经接近晌午,许多学生都已经出去吃饭了,老师这里并没有多少人,不过即便如此见到王玥,仍有不少人热情的上来打招呼,短短的几百米路花了他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 这些人有的是知道他跟太子还有林清的关系,想要过来讨好人的,也有单纯是受了他的恩惠,记着当时他免费教授这些人算学的恩情的,不管怎么着,王玥的人缘变得好了许多,在这人才辈出的国子监当中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了! 出了国子监的门,王玥又去林清那里拜访了一番,既然要打算参加考试,自然是要好好准备。 林清听了他的决定,确定他已经打定主意之后也不多劝,重新给他开了个书单子,作业又加重了许多,并且要求他过了年初五便过来开始上课。 王玥捏了捏加厚了许多的作业,心中哀叹,这个年怕是又不好过了。 整个新年,王玥都在家中闭门苦读,好在亲戚们知道他要参加会试,都理解他,并不过来打扰他,因此他也算是得了一个清静。 人一旦用功,时间便过得飞快,眨眼间新年已经过了,还未出正月,便已经到了复试的时间。 这回考试仍然在城南的贡院里,不过这一回王玥并未再借贾家的宅子,而是用了林清在这附近的一座宅院。 自家师父自然是不用客气的。 相比起来,复试并不算太过严格,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场考试十分重要,但是没有了在号房门口守着的兵士,气氛也就不那么抑了。 复试的目的只是考察这些新晋的举人们是否真的有实力参加会试,防止有庸才参入其中,因此题目并不太难,虽也是三天的时间,却只有一道五经文章,一道四书题目,一道策论,一道实务策,另有诗词、赋各一篇,相比起来,题目真不算难,题量也不算大,不过三天考下来也够呛。 这场考试只有为少不多的几被人刷了下来,王玥认识的基本上都榜上有名,不用担心辛苦考来的举人功名保不住。 复试一过,大家又安心的复习,准备会试。 展眼便到二月初九,初九早上入场,大家自然又是起得很早,天还未亮,便已经赶赴考场。 经过一系列非常严格的搜身检查,大家方才进入考场当中,好在能够参加会试的,基本上都是一路考出来的,对于这一系列的程已经轻车驾,并不陌生了。 入了号房,无视·守在门口的兵士,王玥淡定的将房间清扫了一遍,将自己带进来的被子铺在上,二月份的北京还十分寒冷,即便以贡院的条件并没有出现漏风漏雨的情况,但仍然叫人觉得寒冷。 王玥将被子都裹在自己身上,好让身体暖和一些,不过这一回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躺在上休息,到底是天,不比秋天,万一冷风一吹,着凉了,那就惨了。 好容易熬到天亮,贡院中的大钟敲响,原本还有些吵闹的贡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过了没一会儿,便有人举着题板出来了。 王玥这时候早已经用冷水洗过了脸,打起了神,开始拿起笔在纸上誊抄题目。 第一道题目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名词解释了,这算是考的经义,给一段话翻译一下意思,算是送分题,不难。 只不过数目有些繁多而已,加起来足足有上百道,光是题目,就要抄上好半天。不过这种题目到底是基础,是必考的。 第二道便是四书题目一道,题目是“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人,使民以时”,出自于《论语·学而》的第四句,原意是说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诸侯国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行了:慎重处理国事取信于人民,节省开支护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四书五经题目并不要求太过深入,只需要稍稍阐述一下圣人之意,再旁证引论,将整段话细细阐述一遍就已经足够了。 第二道是五经题目,题目是“若网在纲”四字,原句是“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出自于《尚书·盘庚上》,原意是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农民从事田间劳动,只有努力耕种,才会大有收成。官员能克制私心,把实际的好处施给百姓,以至于亲戚朋友,于是才敢扬言有积德。如果你们不怕远近会出现大灾害,象懒惰的农民一样自求安逸,不努力劳,不从事田间劳动,就会没有黍稷。 同样是为政之道,只是平平常常,并没有特别为难人的地方,不过想要出彩同样很难。 最后一道题是考生的本经题,王玥本经选的是《秋》,因此选的便是《秋》这道题目。 题目是“官”二字,就两个字,如果对于《秋》一书不的话,咋一看估计要懵,不过如果基本功扎实,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这出自何处了。 这句话的原话是“国家之败,由官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出自于秋·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是臧哀伯谏纳郜鼎时说的话,这几句意思是国家的败坏,常常是由官吏的贪赃枉法、恶不正引起的;官吏的失德,常常是因上司的纵容包庇,公开地施恩宠、行贿赂而造成的。 国家的兴盛,要有严明的吏治,使各级官吏廉洁奉公,忠于职守,防止腐败而要使官吏廉正,就须赏罚严明,对待贪官污吏施以严刑峻法,不容宽贷。 同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王玥看到这里手里的笔略停了停,看来这几道题颇有一脉相承的味道啊,待会写这道题时可以略深入,他是学子,还轮不到他讲治理国家之事,况且构架如此之大,笔力不足,便会使文章空无物,反倒落了下乘。 倒不如讲一讲如何治理郡县,毕竟过了会试之后他们就要进入官场,要么留在京城,入翰林院或者各个部司,要么外放做个县令,掌管一县之政,结合这一点来写很符合他们的身份。 而且这位出题的考官并未一味的对先贤歌功颂德,而是紧扣为政之道,他应该会愿意看到这种务实的文章。 心下已定,王玥便开始构思,纸张上写了又划,划了又写,停停走走,三天时间便在他专心答题中度过,然后卷。 回家歇过一天之后,再次入场,考第二场。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分科,分到了妇产,〒_〒实习的时候在妇产待过一个月,简直是忙成狗啊!!好在要先轮科,周一时去医务科听他们安排,不知道要去那个科室! 第136章 第二场考的很多,策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各一道,算学一道,大概是考虑到乡试时出现的状况,考试会有什么题型已经提前透出来,不会再让考生突兀的接触到不了解的题型,因此大家见了这些题目并不觉得惊讶。 不过没想到的是算学只有一道题目,还不等众人惊喜,他们却发现,算学题目虽然缩减到一道题目,但内容却极为复杂,竟然是一县之地的钱粮出入。 虽然只有钱粮两样,税收之类的并未计算在内,但这些数字已经足够庞大。 王玥伸手摸了摸在经常考试之前随着三只蜡烛一块发下来的算盘,心下了然,怪不得刚刚入场的时候要发算盘,没有了算盘,大部分人的能力支撑不到他们计算出这些题目。 不过也难怪,只看头一场考试时出的题目就知道这位主考官是个偏务实的,乡试时的那些题目,固然考较了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但难免有些离实际,这道题目却不一样。 他们这些人一旦外放,最差也是一县之长,掌管一县经济命脉,控制县中钱粮收入与支出是他们最起码的职责。 虽然账本并不需要县尊亲手盘算,但作为长官,要想不被底下的人糊,替他们背黑锅,肯定是要检查一遍的。 学会计算这些最起码不会被底下的人当成傻子自己还不知道。 否则的话被坑的乌纱帽丢掉,犯了国法,以至于家破人亡那也是自己活该。 更何况这种事情涉及到国计民生,若是因此叫百姓受难更是天大的罪过。身为百姓父母,他们必须要负责。 大概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即便面有难,也少有出抗拒之的。 更何况他们一旦高中,授官时大多是去翰林院或者各部司,眼前这些来回巡查的监考官就是他们的前辈,万一你表现的不好,被人记住了,要是倒霉,这人又与与你共事于同一个衙门,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那可就遭了! 能走到这一步的少有情商不及格的,所以哪怕心里抗拒这样的题目,面上也不会表现出来。 算学过后,诏、诰、表、内科原是学堂里讲过的,历来会试皆会考这个,再加上乡试的时候突然增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以至于许多人措手不及,失了许多分,学堂里就越发重视起来。 更何况,身为臣子,如果连上表给皇帝的奏折都不会写那当真是徒惹笑话了。 到时候不单是本人会受到嘲笑,连他出身的学堂也会被人认为是不尽责,国子监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而且翰林院很重要的一个职责,便是为皇帝起草诏书,虽说进了翰林院之后会有前辈教导,但是最起码的格式,大家自然是知道的,因此,面对这几道题目,大家,算是成竹在了。 至于判书,就需要细细斟酌了。虽说一切都要按律依行,不过中国历来是个人情社会,讲究一个法外容情,情法合,在判决的同时不但要依法而行,而且必须要考虑到人情,否则的话,太过严苛,会被归于酷吏当中,下场不会太好,而且容易引起民变。 如果太过宽松,不能够对于犯罪分子产生震慑作用,以至于盗贼横行,治下混,又是无能的表现。 其中的度量权衡,必须要小心为上。 不过好在这场考试并未太过为难人,不会出现太过复杂的案件,大家应对起来倒也游刃有余。 将后面几道题细细看过,心中已经有了计划,王玥便又将目光移到最开始的那道题目上。 这场考试的策论可不简单,光看题目就叫人吓一大跳。 “今有一县,治下贫瘠,百姓食不果腹,以致民不聊生,若汝为此县之长官,当如何施治,放使百姓安居乐业,试论之。” 这就难了! 事实上古代也是有真题训练的,历年的会试题目,有条件的都会拿来做一做,练练手。 街面上也有官方出版的优秀试卷,优秀的答卷都会印发出来售卖,基本上有能力参加会试的都会人手一本。 王玥自然也有。可是纵观本朝数十次的会试考题,从未有过这般题目,看来这次考试真的是打算把实用二词进行到底了! 不过如果单单只给出一个简单的题目的话,的确很难,毕竟太过笼统,这就需要统而盖之,归纳共同点了,对于王玥这般现代教育出身的人来说难则难矣,却也不是无法可想,还是有下手的地方的。 却对于这些未曾学过归纳法的古代人可就难了,幸亏会试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择选优秀的官员,不是为了为难人,主考官自然不会把题目出的太难。 在主题干后头还是给了一些数据的,有该地田地的比例,上等田占了多少,中等田、下等田又各自占了多少,水田有多少,旱地有多少,从这可以大致分析出这个县的地理位置,农业情况,以及土地出产,放才能确定对策。 王玥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另记在纸上,然后细细分析,试图更加全面的了解情况。 这时候就不得不谢现代化的教育了,否则即便他能拜的良师,听从师父教诲,见到这种题目怕也是要蒙圈的。 考场之前安安静静的,只有偶尔挪动身体时发出的声音和笔尖落在纸张上的沙沙声,所有考生都在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考试当中,为自己的未来拼搏。 京城王玥者,少聪慧,年八岁,试童生,名列前茅,县令刘公盛赞之,择为县首,及至府试、院试,群生,众人皆不及,以为小三元也。 王公沉稳,虽年幼,与人往,人却少有以其年幼欺之。有过目不忘之能,凡书者,诵之便记于心中,旁人甚异。 又通丹青之术,尝谓人曰,宁不做官,当为画师。其画融中西之异于其中,风格怪类,时人未曾见之,甚诧。当是时,宁康帝年幼,微服民间,遇王公绘壁画于京郊教堂,心纳罕,赏其画,为其画风之,求画,献于天玺帝六十寿诞,是为《彭祖长寿图》,此乃王公雏凤初鸣声,在场者观画者皆惊。 因画中书逍遥子,时人称其为逍遥先生。王公声名鹊起,求画者络绎不绝,出千金而难求一画,尝有人为观一面,出价百金不得,主人之重之,唯恐损坏,不于人前。时人重其画,皆类于此。 当是时,小楼居士林清林安和,年逾半百,寻衣钵之徒而不可得,与友人哀叹:“吾之学将断绝乎?” 时有青山居士高琦璃于国子监中授课,居士与林公共丹青,闻之甚为惋惜,居士不林公一身之学无人可承,遂起意于国子监诸生中代林公寻一徒,然国子监诸生皆为求功利之名,无人堪承林公之志,居士为之亦无可奈何。 恰王公入学,居士为其师,偶窥王公之画,识其迹,大喜,谓林公曰:“汝之徒得矣。” 林公不可,曰:“吾之徒当有不慕富贵之志,方可入吾之门也。”居士遂罢。 后三年,居士与王公相处久,见其志,知其不喜富贵荣华,慕清静之心,以为王公堪为徒,遂说与林公听,林公又不许,曰:“其子出身寒门,身负家族之望,当以兴家为己任,吾岂能以一己之私而误之?”居士无奈,又罢之。 又三年,王公考乡试,得解元之名,逢陛下召见,众人方知王公同室之友乃太子也,居士闻之谓林公曰:“此子有靠,当不必行长袖善舞之事,且徒难寻,汝弃之不悔?” 林公默然半,方才首肯,居士大喜,引二公相见,方有拜师之事。自此后,王公有良师教导,画技突飞猛进,乃有画中仙之名也,后人阅览王公之画,为其画技惊叹,当不忘林公教导之功,居士引荐之劳也。 作者有话要说: 我表舅从河里捞了些鱼,送了几条给我家,有四条小鲫鱼,两条鲤鱼,都不大,刮鳞洗干净之后用盐腌了一会,然后用面裹了,用平底锅煎到两面焦黄,再把葱姜蒜红辣椒和西红柿切了放油炒香,水,煮沸之后,把鱼放进去,小火煮上四五分钟,再加香菜。因为鱼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又是野生的,特别鲜,除了盐之外别的调料品都不用加,因为有西红柿,所以有点酸甜,刚好遮掩住土腥味,又有点辣辣的,超级好吃!因为我弟不太会吃鱼嘛,吃的时候就被卡住了,我让他去厨房找醋,但是因为醋瓶子经常清洗的缘故,标签就被洗掉了,他不认识,就拿了老问我妹是不是醋,我妹特别肯定的说是,然后他就喝了一大口老。不知道老味道如何,但是看我弟生无可恋的表情就知道不好喝,可怜我弟了!! 第137章 实务策 第三场考的是经史实务策,一共有六道题目,相对来说比较多,需要考验的不仅仅是考生的学识,更是对体力和心态的一个考验。 实务策原本就讲究的是一个借古论今,无非是披着讨论前朝历史的皮子,考虑如今朝堂上的问题。以史为鉴,无非如此罢了。 所以这种题目可以大略的谈一谈题干中给出的历史事件,但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怎么解决问题上。 而这次的会试主考官名叫朱庆莹,他在朝中担任着财务部侍郎的职位,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一个务实。 皇帝本人就是一个讲究干实事,不搞虚架子的人,他喜任用的官员自然也都是有这个特点的,朱庆莹只是其中的一个罢了。dqQcys.cOM |
上一章
[红楼]板儿的科举之路 下一章 ( → )
|